春季,四季之一,季期在立春至立夏之间,含有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等节气。春,代表着温暖、生长。春季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。 春季是冬夏季风交替转换时期,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此消彼长。 从节气意义上讲,我国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,春季的结束在立夏。


年逢双春雨水多,年逢无春好种田。
作为春季的开始,标志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。
此时太阳黄经达到315°,大地开始苏醒,农民开始播种。
立春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3日、4日或5日。
 
雨水

雨水日晴,春雨发得早。
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、雨量渐增。
这个时期是早春时节降雨较多的时期,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。
雨水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
 
惊蛰

冷惊蜇,暖春分。
在惊蛰节气,天气回暖,春雷始鸣,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开始苏醒。
惊蛰时节的气温平均能达到16℃—18℃,虽然气候日趋暖和,但阴寒未尽,昼夜温差大
惊蛰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。
 
春分

春分雨不歇,清明前后有好天
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,此时太阳位于黄经0°(春分点)。
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南北半球季节相反,北半球是春分,南半球则是秋分。
春分节气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。
 
清明

雨打清明前,春雨定频繁
清明是春分后的第十五天,也是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
此时气温回暖,雨水增多,适合清明扫墓。
清明节气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。
 
谷雨

谷雨麦挑旗,立夏麦头齐。
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意味着“雨生百谷”。
在这个时期,雨水充足,谷类作物生长迅猛。
谷雨节气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。
 

习俗

         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早在尧舜时代,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。因为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,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,有“除陈布新”的意思,希望把一切穷运、晦气统统扫地出门。春节前一天的下午,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,拿着糨糊和刷子,往门上贴对联,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。有的还横批,贴于门楣的横头上,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。还有的在屋门、墙壁、门楣上贴福字,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。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,祈求一年平安无事,增添节日喜乐气氛。
        春节祭神,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。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,但目的基本相同,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、大吉大利等等。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,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,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,各家各户派个代表,端上食物、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,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,祠堂才会关门。

饮食

        春季养生重点是保持自己的心情舒畅,努力做到不着急、不生气、不发怒,以保证肝的舒畅。情绪上要乐观,不宜抑郁或发怒,不要过分劳累,以免加重肝脏负担。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,要做到“恬然不动其心”,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,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。
        根据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,春季的进补应该以轻松疏散之品为宜,滋腻之品为忌。应选择平补、清补的饮食,提高正气,清化郁热。大米、小米、薏仁米、荞麦、黑芝麻、豇豆、扁豆、黄豆、赤豆、豆浆、山药、大枣、核桃、栗子等,性质平和,具有补脾益气好处。春天要注意少吃寒凉、油腻、难消化的食品。 一定要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。小白菜、油菜、西红柿和柑橘、柠檬等新鲜果蔬,富含维生素C,具有抗病毒的作用;胡萝卜、苋菜等黄绿色蔬菜,富含维生素A,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;富含维生素E的芝麻、青色卷心菜、菜花等,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。

诗歌

《泊船瓜洲 》 宋朝 · 王安石

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

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
《 钱塘湖春行 》 唐朝 · 白居易
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
故事

很久以前,人们准备迎接立春时,瘟疫四起,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。这种病状像醉酒一样,人们头重脚轻,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。此时,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一个村庄,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。三个时辰后,老道长嘘一口,猛然站起来,飞快地跑回观院,抡镐便刨,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。他把萝卜分发给得病的人吃,人们吃了萝卜后病就好了。这就是啃春的传说。
相传,每逢立春这天,春之神便会离开温暖的冬眠之地,奔向大地各个角落,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。春之神驾着七彩祥云,来到人们的家门口,带给人们祥和与美好。另一种传说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。据说盘古开天辟地时,“一日九转,九转一回”,转九次后就是立春。此时,大地开始逐渐变暖,万物复苏,一年春天的开始,从此山水一新,绿意盎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