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,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。斗指西南,太阳达黄经135°,在每年公历8月7、8日或9日
“立”,是开始之意;“秋”,意为禾谷成熟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。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。在节气排列顺序上,处暑在立秋之后,秋季第二个节气“处暑”(末暑)才出暑。
二十四节气有“三暑”(小暑、大暑、处暑),“三暑”中间还夹一个“立秋”节气,立秋之后才是处暑(末暑)。
立秋意味着降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,趋于减少或下降。从立秋开始,阳气渐收,万物内敛。
立秋与立春、立夏、立冬并称“四立”,也是古时“四时八节”之一。
立秋,是“四立”之一,表示秋季的开始,禾谷开始成熟,收获的季节到了。《历书》曰:“斗指西南维为立秋,阴意出地始杀万物,按秋训示,谷熟也。
秋后,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。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,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,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,庆祝丰收。

习俗

        在夏天的这些节气里,全国各地都有一些特别的风俗,我们挑了一些给大家介绍一下:立夏时在我国沿海一带,立夏的这一天有“斗蛋”的民俗,还有“秤人”的习俗。斗蛋在民间俗语有“立夏吃蛋,石头踩烂”的说法,意思是立夏吃蛋,人就会劲头足。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,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、鸭蛋,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,相互用力比试,称为撞蛋,也叫斗蛋。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,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。鸡蛋相当于一个“微型营养库”,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。
        而在大部分南方地区,南方人喜欢在立夏这天用赤豆,黄豆,黑豆,青豆,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,煮成“五色饭”,俗称吃“立夏饭”。乌米饭也是立夏一大美食。乌米饭做起来其实也很简单:先把乌树叶子捣烂,在冷水中浸泡,然后去渣,再将洗净的糯米浸入乌树叶子汁内,把糯米浸透,变成黑色,再放入铁锅里蒸熟,最后再撒上些白糖,这就搞定啦。据说,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膑。

饮食

        高温季节,人体新陈代谢加快,出汗多,容易缺乏各种维生素,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。可以选择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如各种蔬菜(特别是深色蔬菜)以及应季的水果(如西瓜、甜瓜、水蜜桃、杨梅、荔枝等),喝些杂粮粥(如绿豆、赤小豆、小米、玉米、荞麦、燕麦等)。由于夏季昼长夜短,肌体代谢旺盛,出汗多,消耗大,蛋白质分解加快,体内常处于蛋白质缺乏状态,如不及时补充,容易出现负氮平衡。因而尽管天气炎热,不少人不思荤物,但还是要注意补充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大豆及其制品,还有就是低脂奶、鱼、鸡、鸭、兔肉等等脂肪含量较低的动物性食品。
        夏季酷暑炎热、高温湿重,食用苦味食品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强食欲、促进消化和清凉败火、排除体内毒素的作用。在一日三餐中,可有意识的吃些苦味的食物。三伏天气里吃些苦瓜、苦菜、莴笋、芹菜、油麦菜、萝卜叶等苦味蔬菜,可以清热祛火,增进食欲。 当然苦味食物虽好,也要适量食用,吃过多的苦味食品则易伤脾胃,会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不良反应。夏季“吃苦”不能过量,过苦的食物也不宜食用,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。另外脾胃虚寒、脘腹冷痛、大便溏泄的患者也不宜食用苦寒食物,否则会加重病情。儿童和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,长期大量食用苦味食品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。